Skip to main content

一起關懷ADHD的孩子,讓他們快樂成長

發布日期:112-12-07

【正確認識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正向教養陪伴孩子發揮優勢

"Understanding 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orrectly and providing positive parenting to help children leverage their strengths."】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通常在童年時期開始出現,但也可能持續到成年。這個狀態對個體的學習、工作、社交互動和生活質量都有深遠影響。在台灣ADHD的盛行率達9.02%,卻只有1.62%的人接受診斷,只有1%接受完整的治療。

 

成因:

ADHD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遺傳、神經生物學、生活環境和腦部創傷,且腦部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也可能與症狀有關,而家庭的教養會影響到其嚴重程度。

 

ADHD的三種類型:

1. 注意力不足:ADHD患者常常難以集中精力,容易分心,無法完成任務,經常忘記細節,容易遺失物品。

2. 過動、易衝動:ADHD患者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表現出冒失行為、不考慮後果、難以等待、干擾他人。

3.混合型:包括坐不住、不斷移動、講話過多、難以控制,即使在不適當的情況下也難以保持安靜、對環境造成干擾。

 

若有以下三點,建議尋求醫師評估協助:

  • 出現六項以上症狀
  • 在不同的地方都經常出現症狀
  • 維持六個月以上並影響功能

 

治療方式:

一般分為: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兩大類,醫師將參考年齡、症狀嚴重度選擇治療方案

  • 學齡前,建立照顧者的正確觀念

培養父母(或教師)學習如何執行行為治療的訓練計畫

6歲以下的孩子在治療策略上應謹慎小心,建議家長與醫師充分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後再執行

  • 學齡期,藥物治療、行為治療

6歲以上兒童,藥物治療是改善症狀最有效的治療模式,並輔以行為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

  • 青少年期,藥物治療、心理社會治療

青少年使用藥物治療輔以心理社會治療來改善症狀

心理社會治療包括行為管理、動機加強、學業、組織能力和社交技巧培訓等,對學業和組織能力的改善是有益的。

 

總結來說,ADHD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主要特徵是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和衝動行為。雖然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可以透過行為療法、藥物治療、教育支持和家庭支持等方式來管理和減輕症狀,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改善率達80%。但若未接受適當的協助,超過70%的孩子會合併其他症狀,較晚治療共病的風險更高,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於成功面對ADHD非常重要。

認識ADHD

認識ADHD-英文版

聯絡資訊
服務科室

醫政科

服務人員

王小姐

服務電話

04-7060370 轉 752

服務傳真

04-728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