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桿菌的周身佈滿短鞭毛,可在10~50°C中繁殖,最適合生長溫度為30°C。此菌會產生抗熱耐旱芽孢,普遍存在於周遭環境,且極容易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而污染食品。不論是學校自辦團膳,或是向廠商採購的盒餐,大量製備食物過程中時間較長,且臺灣地區天氣高溫高濕,食品若在適溫下放置過久,仙人掌桿菌會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如果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就可能會導致中毒。
依中毒症狀可分為嘔吐型與腹瀉型,嘔吐型潛伏期短,約0.5~6小時,原因食品大都和米飯類和澱粉類製品相關,蒸煮或炒過的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常見污染途徑,症狀有噁心及嘔吐等。另腹瀉型潛伏期較長,約6~15小時,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亦常被污染,症狀有水樣腹瀉及腹痛,以腸炎表現為主。
衛生局建議,食品烹調後應覆蓋隔絕污染源並迅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應保溫於65℃以上或5℃以下冷藏保存,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生熟食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外購熟食菜餚也應充分復熱後再食用。
參考資料:食品藥物管理署闢謠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