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歷史訊息)食物肉品中殘留抗生素對人體的影響

 台灣畜牧業發達,為農業產值最大的產業,豬的年產一千多萬頭,雞年產超過三億三千萬隻,牛羊則分別為二十及四十萬頭。因處於亞熱帶地區,溫濕的環境在畜牧場容易滋生細菌,因此家畜感染細菌的機會很大,是造成家畜、禽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抗生素對治療或預防家畜禽的疾病的需求量很大。而動物除發病時給予投藥治療外,尚有預防細菌感染及促進生長功能的抗生素使用;如眾所皆知的歐羅肥,就是在飼料中添加低於50ppm的氯四環素類的抗生素,作為促進豬隻生長之用。
  在動物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如使用者未能依照政府所制訂的飼料添加抗菌劑的準則去使用時,則會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動植物檢疫防疫局,在八十八年至九十一年間,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及筆者調查畜牧場動物來源細菌抗藥性的情形,結果發現,畜牧場內的一些病原或無病原細菌,對目前人用或動物用抗生素的抗藥性有逐漸增加的現象。細菌若變成對某些抗生素有抗藥性後,如人類遇到此種細菌感染時,就無藥可用來治療,最後可能引起菌血症或敗血症死亡。如人類經常食用含抗生素的肉或蛋時,一方面會破壞腸道內有益細菌的族群生態,並可能會導致下痢、過敏等症狀,更嚴重的會產生抗藥性的細菌族群,造成嚴重的健康及醫療問題。資料來源摘自食品資訊網
聯絡人及電話:檢驗課方寶賓(04)7115141轉602

內容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