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消費者對於食品添加物避之唯恐不及,食物只要有添加物就是不好,又或是對身體有危害,這樣的刻板印象實是冤枉,如果對人體真有不良的影響,為何仍有食品添加物呢?添加物係指加工過程中,為達到特定之目的而添加或接觸之物質。對於食品添加物而言,一般為調整食品之顏色、風味、營養、外觀、性質或是達到防腐、安定品質、防氧化等目的。
日常隨手可得的鹽巴,不但能增添風味,更是最早的防腐劑,但過多的鹽分卻會造成高血壓,過少或不添加卻無法達到防腐目的,甚至會腐敗產生不良物質;年貨大街上的臘肉香腸,特殊的顏色及味道更讓人難以忘懷,可長時間保存更是送禮的好選擇,但其添加的亞硝酸鹽卻有致癌性,不添加卻有孳生肉毒桿菌的隱患,諸多食品添加物都圍繞著”加,或是不加?”
日前台灣陸續爆發的食安事件多為無食品背景的業外人士,用次級品甚至非食用級的廉價品來降低成本,又或是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製作,卻不瞭解添加物相關的法規限制。所幸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有提供合法食品添加物的相關資料,並開設食藥闢謠專區可供縣民解惑,衛生局除了加強食安宣導,更積極輔導業者,以嚴謹專業的態度為縣民的食品安全把關。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聯絡人及電話:檢驗科 王維新(04)7115141轉601
內容類型
服務人員
王維新
服務傳真
04-7113174
服務電話
04-711514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