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常年高溫多濕極利於黴菌的繁衍,因此當農作物收割後,運輸﹑儲藏及食品加工方法不當時,常會有發霉的現象,一般當環境溫度在攝氏25~30℃,水活性達0.93~0.98時,黃麴黴菌會大量孳生產生黃麴毒素,黃麴毒素(Aflatoxin)是真菌在生長時產生的代謝物,主要有B1、B2、G1與G2等四種,其中B1的毒性最高,有很強的肝毒性、致癌性、免疫抑制力等,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耐熱性極高280℃以上才會裂解,一般的調理烹煮溫度不會讓毒素的毒性消失,因此受到真菌污染的食物要立即丟棄絕不能食用,若大量吃進黃麴毒素會造成急性肝中毒,其症狀為嘔吐、腹痛、痙攣、肝衰竭甚至死亡。
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告之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指出,花生、玉米黃麴毒素的限量應在15 ppb以下;豆類、麥類、堅果製品限量應在10 ppb以下,一般加工食品如花生醬、花生粉等,消費者沒辦法直接看到原料加工前的儲存狀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必須儘可能挑選較有誠信的品牌與產品,衛生局每年對於市售的產品也會進行黃麴毒素含量的抽驗,若抽驗的結果超標就會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辦,要求業者立即下架回收產品。
衛生局提醒民眾選購食品時,應選擇可信賴﹑有信譽的商家購買,不可為求便宜或流行購買來路不明、製造廠衛生條件不明的產品,挑選時注意外觀色澤是否正常﹑新鮮無長黴﹑包裝完整的,儲藏時要保存在乾燥陰涼通風處,過保存期限就要立即丟棄不可食用,以確保自身及家人的健康。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內容類型
服務人員
廖佳螢
服務傳真
(04)7113174
服務電話
(04)7115141轉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