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中到處都存在著各種微生物,有一類叫真菌能夠形成繁茂的菌絲的,被稱為黴菌。黴菌的生命力非常強,能夠在不利的環境中長期潛伏,一旦環境適合,就立刻煥發生機,大肆繁殖。黴菌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潮濕,其次是養料,而這恰恰是多數食物都能提供的;溫度對其生長亦有影響,但是黴菌的世界太多樣了,從冰箱中的低溫保鮮溫度到通常的炎熱室內外溫度,都有各種不同的黴菌可以生長。
台灣地區屬適宜黴菌生長的濕熱環境,特別是最近夏日炎炎,食品發霉屢見不鮮且暗藏危機。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食物長黴菌發霉的情況,而通常發霉即代表著食品已形變壞。黴菌發霉可能會產生細胞毒素,不同的細胞毒素毒性不同,危害各異。花生、杏仁、腰果、豆類以及稻米、玉米、麥類等發霉食物中可能產生的黃麴及赭麴毒素,可能使人中毒且增加肝癌風險;水果上經常出現的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可能引起腸胃道功能紊亂、肝腎病變等。
那麼發霉的食物或去掉發霉的部分,還能吃嗎?答案當然是不行囉。因為被削掉的「霉」只是表面成型的菌絲,食物內部的黴菌和已經產生的毒素是去不掉的,單靠一雙肉眼真的很難估計擴散範圍有多大。衛生局呼籲民眾要注意食物適當的保存方式,任何食物只要有部分受到黴菌污染,就必需全部丟棄,千萬不要以為肉眼看不見,就代表沒被汙染,繼續將細菌及毒素吃進肚喔!
內容類型
服務人員
王家慶
服務傳真
(04)7113174
服務電話
(04)7115141轉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