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歷史訊息)認識「沙門氏菌」:

腸道沙門氏菌(學名:Salmonella enterica)是一種有鞭毛的革蘭氏陰性菌及沙門氏菌屬的一員。沙門氏菌感染症為食因性感染的疾病,亦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因食入遭受動物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表現,在感染後約6-48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下痢等,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發燒72小時內會好轉,腹瀉3-7天內會變好,不過約5%腸胃炎的病人會發生菌血症,其中5-10%的病人會發生轉移性的局部感染,不可輕忽。

傳染方式主要由食入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及其製品等,若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更易傳播。少數散發病例為接觸寵物而感染,有一些群突發與被污染的生菜或水果有關。

 預防保健可由下列方式:1.保持食品清潔、2.生食熟食要分開、3.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4.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5.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衛生局建議民眾烹調食物前或餐前便後應確實洗手,小心處理食物。如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徵,應儘速就醫,並避免處理食物,以防傳播他人。

內容類型
服務人員
徐方禹
服務傳真
(04)7113174
服務電話
(04)7115141轉5601